首页 > 乡村振兴 正文

水肥一体化解决问题的办法

来源:宁夏三农呼叫中心 发布时间:2020-04-15 

  王世荣     研究员     宁夏农科院

  2020年4月9日

 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实现“高产、优质、高效、生态、安全”现代农业的重要技术,可促进作物高产,提升作物品质,促进农业增效。该技术可由管道及时定量地向作物根层供水,可根据作物需要进行局部定量灌溉与施肥,节水、节肥和节药,可显著提高水肥利用率,从而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。但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发展中,存在着农民认识不足、制度与技术融合不够、成本制约、高效服务体系缺乏、操作技术培训等问题,必须下大力气认真解决。

  按照2016年农业部办公厅发布的《推进水肥一体化实施方案(2016-2020年)》的规划:到2020年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将达到1.5亿亩。这意味着水肥一体化推广将继续提速。那么要实现这样的目标,水肥一体化推广要迈过哪些坎儿?

  问题:

  一、认识。绝大多数种粮农户对水肥一体化技术缺乏认识和了解。

  二、成本。种地效益较低,购置水肥一体化设备,需要增加投入,农民认为不合算。

  三、耕作方式。输水管带与机播、机收互相影响,每年都要更换一到两次。

  四、分散种植。一家一户的种植方式,农户生产地块较小,设施投入产出比不合适。
  (一)提高认识

  水肥一体化是先进的生产方式,集成相关技术,要加快推广。坚持水分和养分耦合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、因地制宜发展各种方式的水肥一体化。提高生产技术水平。

  (二)技术培训

  通过开展技术培训、使广大用户掌握水肥一体化基本操作技能,体会水肥一体化带来的现代科技。广泛宣传水肥一体化技术增产增效、资源节约的效果及典型经验,转变农民传统劳作观念,营造社会各界广泛关注、共同支持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的良好氛围。 

  (三)加强研究

  加强科研、企业及用户等多部门之间的协作。

  科研:从机理、技术集成上进行理论研究;

  企业:进行技术物化,从设备、材料进行改进、降低成本。

  用户:尽快掌握先进技术,为生产服务。 

  (四)分类管理。

  政府部门重视水肥一体政策、制度的研究与推行,探索长效化激励模式,做好试验示范。解决推广应用中的实际问题,如成本高,技术难度大等问题。积极整合资源,特别是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相关企业积极参与,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。

  (五)节水与水肥一体化。

  单纯的节水不能给农田带来增产,也不能提高农民的收益。只有把肥料和节水结合起来,才能带来真正的效果。打个比方,病人输液,给药更重要。调研中发现,有些地区推广农田灌溉设施,之所以效果不好,原因就是没有做好肥水结合。

  肥料与灌溉设备的配合并不是简单的溶解输送,而是一项综合技术。
  (六)设备改进

  目前许多作物水肥一体化生产的关键技术还不成熟、不配套。什么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灌溉设备,就不能一概而论,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农业生产需求来判断。近年来,每个区域适合采取哪种水肥一体化方式,一直都在探索和优化。

  (七)肥水耦合
  肥水耦合,目的是把肥料送到作物根区,让农业生产真正实现节本、增产、增收的目的。
  肥水耦合涉及到设备、肥料、农艺、控制等各个环节的系统研究、协调配合与技术集成。

  实现水肥一体化,首先要考虑肥料和设备匹配问题,包括肥料对设备材料的腐蚀性、肥料的兼容性、肥料溶解能力、肥料与灌溉水之间的相互作用等。

  (八)滴灌堵塞
  灌溉带易堵塞、使用年限短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,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过滤问题,而这一点就与肥料的溶解度密切相关。他提出,系统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目前还不精细和不全面,也是水肥一体化产业发展要重点着力的地方。

  (九)大田作物应用

  滴灌技术用于粮食作物存在突出问题,包括系统配置不合理,灌溉及施肥制度、田间作物机械等农艺措施不配套,作物及肥料专用品种缺乏等。

  建立技术模式、规范产品质量、农户能用得起的水肥一体化。
  (十)水肥一体化,设备与肥料 相结合 

  灌溉设备与肥料相互脱节,主要体现在设备企业不知道肥料怎么用,肥料企业不知道如何管理设备。把难题留给农户。

  没有人能为灌溉和施肥提供“一体化”服务。加强灌溉企业与肥料企业合作。在水肥一体化项目中,明确各个环节的管理措施谁来出,如何衔接和配合。
  水肥一体化作为综合技术,必须提高推广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。在这一点上,科研单位、设备企业、肥料企业组成的联盟就能起到关键作用。
  水肥一体化是大势所趋,谁能抓住农业需求,做好技术融合,谁就能率先抢占商机。